Saturday, May 28, 2011

有人网站上发表如下言论:

漢代以前的古琴以禮樂治國,撫琴者大多數為士的身份,換現代的語言是,士的義務是由使命要協助國家管理的部分;而那戰國到唐宋,士的身份漸漸模糊消失,而大部分是讀書人,或一大部分都是所謂的琴棋書畫藝術的文人,這一批人也有部分是説白了叫吃喝玩樂的人。或許在藝術境界是有,但不會有使命于社會,做人的部分甚至很差,交際不行,只以獨具一格個性存活,逃避現實的生活, 如此的琴人在現代的社會依然傳承,很可惜,我們看得到的是其生活什麽都不做,不懂得煮飯,不懂得照顧孩子,不懂得和人交際,不願意努力,這些其實是社會的弊病,學琴千萬不得繼承如此的,這也是造成琴界人彼此對待的個性,分門別派,甚至有人乾脆躲起來,以爲如此了事,鬱鬱不得志者也有之.如果恢復我們華夏基礎文明的教育,作爲琴人應該葯有使命,不能活得如此窩囊廢的樣子,對吧?”


这恐怕有很大的误区,‘士’是政府基层的官,是文人,士与文人不能绝对画上等号,历史上士的身份并没有模糊,而且有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之阶级,士与贵族到后来会升降。文中批评有些琴人什么也不做,正如同有些人学医只为个人保健,没想当医生,这也没什么不对。弹琴之人也不必个个都担负文化承传的责任吧!不负责任的人,并非只在琴人里有,琴文化门派的形成也绝不因为这个原因。有的琴人愿意只弹琴不教琴、不传琴没什么不对,也不犯天条,这才是琴文化。所谓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把自己修好不危害别人、社会,已经是莫大的功课了,那些平天下之人,是圣人。

Thursday, May 26, 2011

有关田畴夫子

孙毓芹先生的第一位古琴老师--田畴先生,

李天桓<一百多年唐山的古琴概况>一文 有记载:

...在唐山和李浴星先生同时的尚有一位田畴先生,字耘夫,继承了家传的琴艺。田先生曾在唐山某县中学任国文教员,文革前时常到李浴星先生家中切磋琴艺。田先生为人豪爽不羁,任国文教员时,如有学生想听琴则马上放下手中工作为学生弹琴。有时在课堂上也为学生弹琴。

天地人三才音

古琴的音声共分三类,曰泛音、曰散音、曰按音。又称之为天音、地音、人音,自古书中记载谓附会天地人三才之宇宙观也。今天有所感应,觉得恐怕不尽如此。泛音为天音,打泛音时声音是往上飘升的;散音为地音,弹散音时声音是往下发送的;按音是为人音,弹奏按音时,声音主要是在琴上、琴腹中回荡而且是流动的、活动的。